当前中国就业形势


  • 2022
  • 02/23
  • 20:50
  • 就业指导

  • 浏览量

信息来源:当前中国就业形势 - 知乎 (zhihu.com)

当前中国就业形势

绪论: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而就业问题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个矛盾,生产力严重跟不上社会需求增长速度,生产力跟不上,能提供的就业缺口就小,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就会长期存在。再就是,中国拥有世界第一的人口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每年新增的高素质劳动力也在不断增多,人口数量大、高素质劳动力不断增多,导致供求现状长期不可改变。可以说,就业问题中国基本不可能解决,最多能缓解,能发展更多的产业,在高新产业上力求赶上世界水平,还能提供相当分量的就业岗位,但要说完全改善就业环境,那是不可能实现的。就发达国家的现状来看,其就业问题还没有中国好,况且中国人口量如此庞大,加之中国人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人才将在未来持续输出。劳动力不断壮大,社会却不可能一直保持高速增长。随着社会发展趋于成熟,各个领域逐渐趋于饱和,能做的就是在高新产业、服务业上提供更多岗位,再者就是鼓励创业,通过种种刺激,当然还是能为社会提供不少就业岗位,但总体来说,这些都不是持久的。那么,这种供给和需求关系的矛盾就会长期保持并增大,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也就出现劳动力大量闲置问题,这一部分劳动力的闲置会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不仅不能创造应有的价值,还会占取相应资源。不能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就意味着发展不能最大化,这种状态势必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产生影响。如此看来,就业问题一是难解决,或者不可能解决,二是其影响力巨大,对中国政治动荡有影响,对社会公平性的体现发出挑战,三是严重抑制中国经济发展,总之,其破坏力之大,就决定了它的重要性,未来中国既然解决不了就业问题,那么,我们唯一追求的就是缓解这个问题,尽量减少矛盾,改变当前生产力落后的现状,还社会一个比较和谐的就业环境。

就业现状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约为1020万人,其中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约750万人,2010657万人考入大学,2011年招生675万名,2012年招生685万名,全国平均录取率达到75%2009年全国有普通高校毕业生611万,2013年有近700万大学生走出校门,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从2000年到2013年,中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增长接近7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预测,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中国每年将新增劳动力700万人左右,同时,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有1.5亿人,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剧,农村每年有2000万左右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这样,每年需要安排的就业人数在2700万左右,可事实上可安排的只有1000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预算,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约能增加100万个就业岗位。如果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9%的话,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在800-900万左右。那么,至少就会有1600-1700万劳动力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这样,就意味着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内劳动力供过于求矛盾将长期存在。总量: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2400万人,可安排约1000万,缺口1400万。

除了供求关系之外,我国就业还面临城镇失业人数增加的趋势,统计结果国家并不敢真正公布,所以相关统计很不可信,当前正规报告是5%左右的失业率,事实上,远不止于此。我们分析可以知道,未来就业的真实失业率会持续上升,据统计,中国城镇失业人数由1990年的383.2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800万人,失业率由1990年的2.5%增加到2003年的4.3%。很显然,中国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至少没有包括隐性失业人员。实际上,根据有关研究机构和世界银行专家估算,中国城市实际失业率大约在8-10%。这样一来,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了。

再看看未来农村对就业的影响,现在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并长期持续,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将大量向大中城市大规模转移,每年增加2000万以上,虽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就业,但其中隐藏的劳动力增长可想而知。中国人多地少,农村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一直在向大中型城市转移,这样,给有限的就业机会造成新的需求压力,使本就趋于严峻的就业形势进一步恶化。

数据更新:20151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4年经济数据,2014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减少109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

我们谈就业问题,其实重点还是关注的社会主体形态,也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也是中国就业问题的重中之重,只有解决好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就业问题,才能算就业问题有所突破,限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他们承载着广泛关注是因为他们的影响力,纵观历史,对社会人才问题的关注都是最强烈的,大学生这个群体,接受高等教育,本来应该成为社会的建设者,如果一腔报复的他们找不到出路,那么,呈现出来的就不是建设力了,其破坏力也是无与伦比的,这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动荡的影响也是我们必须认清的,这在历史中是有迹可循的,更何况现在大学生的知识和认知是空前的,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我们早已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到来,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异常简单,传播快,实时互动性强,成本低,存储量巨大,形式多样······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互动从未如此迅速高效。在这种时代下,知识的力量是不可匹敌的,过去和当今,不可同日而语,这股力量解决不好就是潜在的威胁。这里可能有点危言耸听,当然,考虑到中国的国情,这种情况长时间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未来会如何,我们不得而知,放眼未来,眼光长远,才能够把握当前,处理好各种关系。当前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而国家对青年的关注永远是最强烈的,他们是社会建设的接班人,要建设好社会,当然不能缺了人才,而中国的人才培养几乎都是靠高校这条路出来的,种种国情考虑下,青年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难点问题之一。自2006年起,中国每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超过400万人,而大学生就业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现在更是到了60%的边界,这些数字表明,大学毕业生客观上已经成为中国城镇就业的主要目标群体,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客观事实。

中国就业问题的主要特点

总的来说,“高增长,低就业”格局是中国就业问题的主要特点。具体而言:

1、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对成性,就业弹性系数呈下降趋势

1996-1999年,全国GDP年均增长率为8.30%,同期就业增长率为0.96%1991年以来,中国GDP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与80年代相比有大幅的降低,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中国就业问题的非典型性。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增长没有带来就业增长的效应。

2、就业机构呈现严重的不合理性

就目前而言,第一,长期以来,中国第一产业劳动力绝对过剩,农村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中国随着技术进步,第二产业劳动力相对过剩,工业的就业容量也越来越小,就业弹性系数不断下降。第三,大批的劳动力需要向第三产业转移,中国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处于滞后状态,从1990年至2003年,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几乎没有任何增加,仅从31.3%上升到32.3%,上升了一个百分点,这就导致从第一、第二产业转移的剩余劳动力无法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问题。

3、失业群集现象十分明显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从微观上看,由于受市场性、历史性和制度性因素影响,中国就业问题出现失业群集现象。

第一、中国失业的空间群集主要表现在东北、西北和中部地区。


第二、中国失业的时间群集集中体现在90年代中期之后。

第三、中国失业的行业群集主要分布在纺织、煤炭、机械冶金和林业等四大行业之中。

第四、中国失业的个体群集主要表现在35岁以下的失业人员已经占到总失业人数的70%

4、在普遍出现民工荒现象的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依然存在,城镇失业现象持续存在

以“民工荒”形式表现出来的劳动力短缺现象,是由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之间的矛盾造成的。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量逐年下降。与此同时,经济快速增长继续产生对此类劳动力的需求,这便导致了对应劳动力短缺的局面。另一方面,结构性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农民工尚未成为城镇户籍居民,就业不稳定,社会保障不健全,面临周期性失业风险,仍然是劳动力市场上的脆弱群体。以2012年为例,剔除在农村内部流动部分后,农民工进入城镇就业的人数约1.46亿人;新毕业大学生约660万人,加上往年毕业尚未就业的150万人,总共超过800万人;按照近年来较高的登记失业率4.3%估算,城镇失业和可能失业的人数大约1600万人;假设8000余万灵活就业人员中有一半就业比较稳定,另外4000万则属于就业困难人员。

中国就业问题原因

1、劳动力供求总量的影响

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中国是以世界上9.6%的自然资源、9.4%的资本资源、1.85%的知识技术资源、1.83%的国际资源来为占世界26%的劳动力人口创造就业机会。因此,中国有一部分劳动力人口处于失业状态也是一种正常现象,而且,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状况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一种事实。

2、劳动者就业能力的影响

劳动力就业能力是影响中国就业问题的重要因素,其主要表现在普遍的受教育程度低和普遍的专业技能低两个方面。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2年在66个城市进行的调差,失业人员中有77%以上的人没有技术等级或职称。因此,降低教育成本,延长青年受教育的年限是提高劳动力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关键。

3、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目前,中国经历着一场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具体而言,首先,产业结构调整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尤其是非熟练劳动力被动地向第三产业转移。这样,必然使不适应第三产业就业岗位的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其次,所有制结构调整使就业岗位从国有企业向混合所有制企业,包括个体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转移。这样,由于就业观念等原因,有一些劳动力人口必然处于失业状态。

4、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

从长远看,中国科学技术进步将会促进就业增长,但是,当前中国正经受着科学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资本排斥劳动力”的过程。具体而言,一些传统产业部门虽然被新兴产业部门替代,但由于劳动力在传统产业部门与新兴产业部门之间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致使大量传统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

5、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影响

第一,中国长期实行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导致部分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动力不强,自愿失业。

第二,中国长期实行“低工资,高就业”的就业政策,企业内部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改革之后,使隐性失业显性化。

第三,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长期处于分割状态,劳动力资源不能自由流动。

由此可见,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计划经济体制惯性对就业增长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6、城镇化进程和水平的影响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对就业增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根据有关资料推算,中国每年新增城镇就业的农村年龄人口约在900万人左右。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约在500万人以上,政策性农转非人员约在250万人以上,上学等进入城镇不少于100万人。再加上城市自身增加的人口,这样,每年新增城镇的劳动年龄人口约在1300万人。显而易见,这批人必将对城镇就业形成新的压力。

7、制度性因素的影响

中国就业问题的制度性因素也不能被忽视。其中,主要包括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这里做一点简要分析。

第一,就业制度。许多地方性政策法规使城乡劳动力市场处于半封闭状态,严重影响城乡劳动力转移。

第二,教育制度。中国虽然建立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但是,由于城乡之间教育投入和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投入的非均衡性,使城乡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呈现出非均衡态势,最终使城乡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呈现出非均衡性。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本是保障权利公平,维护规则公平,保障机会公平,和调节分配公平的社会重要制度,然而,大量农民被排斥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这对就业有着潜在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

1、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增长的劳动力和失业人员相互交织。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匹配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13.7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的发展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

首先,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过去,大学生是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这与时代赋予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教育报》显示,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

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由于近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再者,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在于大学生自身定位问题,他们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事实上,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相反,一些地区无人问津,夹在中间的,来回徘徊等待,有能力的,没能力的,有才华的,没才华的,很难预见,这是很多大学生的状态。大学生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定位,严重影响了就业。

除了上面这些主要原因之外,还有很多原因,比如目前的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大学生薪酬低问题、大学生不愿从基层做起、大学生频跳槽问题等等,都共同导致了就业的矛盾。我们可以从现实中取得证实,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加重了就业压力,而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再者很多大学生不愿从基层做起,许多企业反映,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理论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因此不愿意接收应届大学生。企业不喜欢他们的原因还是处于公司利益问题,这才是核心,大学生频跳槽现象如此严重,对企业的利益产生了严重的破坏,企业当然不愿意承担这种风险,据调查,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0%。甚至像联想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也认为他们为大学生高流失率交的学费太高。这些都是大学生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大学生应该充分反思自我,当然,我们很欣慰的可以看到,现在的大学生几乎没有了这些问题了,这些问题在社会的舆论中引起了他们的反思,这也是他们的特点,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不会故步封尘,现在大学生其实很早都开始担心自己的就业问题,基本没有了耍脾气等天真幼稚的想法,同时,他们也开始接受低底薪,靠自己打拼的方式证明自己能创造多少拿多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愿意从基层做起,所以,大学生解决自身问题并不用我们过多操心,他们有自知之明,但是有一个问题却一直没能解决,那就是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问题,因为这不是大学生一方的问题,而是高校,考核制度,社会风气,社会价值观等等的问题,他们不能左右,并不是他们做不到,我们知道,人都是逼出来的,几十年前那么艰苦的日子,包括最大的灾难——战争,人们还不是一样,也都活过来了,落后艰苦的条件下,最后也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迎来了新的和平,回顾历史,会发现,人类这些行为都是逼出来的(相当于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没有谁愿意丢下好的去捡差的,但是,当只有差的选项时,就没得选择了。大学生综合素质问题我认为最主要出在两点,一个是大学教育问题,一个是社会价值观的扭曲,这些不是他们的错,没有一个大学生是堕落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性,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限制,只是在诸多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堕落的概率变大了,仅此而已。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

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阻碍还有经验,由于利益驱使,企业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的状态必然存在,这无疑会给就业问题带来新的色彩。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的能人,并且希望招来的人很快能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知识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很快就能胜任相应工作岗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对此,深恶痛绝,虽然这对企业的短期利益的确不利,但是,从长远来看,未来可塑造的前景也是不可估量的,凡事都有两面性,企业的眼光未免过于短浅,谁一生下来就跑?还没工作哪里来的经验,排除没有经验的新人,那么,经验何来?当然,企业就会说,你可以在大学阶段就出去兼职,做点服务员什么的找找经验啊什么的,但也要考虑到,社会也不可能给每个人一个兼职岗位,甚或是,有些学生专注于研究,而不愿在学习的黄金年龄分散过多的精力,至于实习,大多是没用的东西,大多是走走流程,过过形式,最后,一无所知。但我总认为,用人,定从长期考虑,满足了别人的需求,人才流失率才会低,员工忠实度才会高,工作主动性才会强等等,明明是可以达到双赢的,又何乐而不为?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材标准,追求高学历,现状是,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轻实践的倾向。用人单位的问题很多,我们简单列举一些。首先,用人单位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的现象严重,造成受聘人员的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造成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诸如此类,不得不说,这种行为是可耻的。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其次,企业用人单位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同样,主导这种局面的依旧是经济利益,这种局面可说是很难改变。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

其实,我们说误区的根本还是来自于高校的误区,大学生不是不能学,不是真的学不好专业,企业本可以相信大学生的能力,但是,高校的教育模式的确是一个严重的矛盾问题,一方面,自由式管理并没有错,符合年龄阶段要求,另一方面,一味的追求分数、课外可有可无的繁杂事务、活动、社团等等,不用想,大多就是浪费时间。最可恶的就是,为了不挂科,什么都可以做得出来。很大一部分人根本没达到毕业的条件,其考核制度简直是一个头痛的问题,我也知道,教育问题不是一天一年十年就能解决的问题,但是,中国的大学教育问题存在太多的不合理(已经逾越了边界线),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对大学的印象是:混日子,毫无疑问,这是对青春的不负责。他们看似过得很轻松,挥霍着青春,挥霍着时间,寻找着浪漫,享受着生活,不分昼夜的狂欢,人性堕落的懒散。看上去如此逍遥自在,然,他们内心并非如此,每个人生来就有社会认同感的需求,我相信,他们更加希望自己有所作为,能够为社会带来贡献。但是,限于大学的学习氛围、商业风气、老师的不务正业、考核制度的乱七八糟等等问题,我总结了一些话,那就是:大学生如果对大学问题看得足够清楚透彻(这里只说大部分大学的现状,北大清华类不在讨论范围),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留给大多大学生的选择只有痛苦和沉迷,不断地在痛苦里轮回,不断地在沉迷中挣扎,因为,一方面想要学到有用的东西,一方面其实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说到这里,肯定很多挑刺的人会说,还不是有人学得很好,比如有些人很早就组团开发产品,甚至有些人有很多科研成果,等等。试问,这种人有多少?如果说有一些人表现好了,就说明高校问题是大学生本身的问题,那我只想说他真的很天真,很无邪。大学老师有这样告诉学生的,只要你们能毕业,怎么样都行,只要你过了四级,上不上英语课随你,这什么风气?我以为,这种行为,当击之!然,人性使然,想关云长一世英名,一句“还当治之”何等霸气,却也因此走向了灭亡。现状是状态,提议是无效,学习是自己的事,即使枪杆子也出不了牛顿高斯。如此,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也突破不了人性的懒惰,一小部分人自控力强,有自己的抱负,找到了自己该走的路,有自己的明确目标并制定了明确的计划,但是,这毕竟是少部分人,作为社会,我们要解决的是大部分人的问题,而不是少部分人的问题,这就像金字塔,我们能解决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但永远不能保证小部分人的温饱问题,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只让一部分人有饭吃,其余都没饭吃,对,看着别人吃,那么,这个社会必将被XX(知乎敏感话题删除)。大学问题类比过来就是,少部分人能学好不是我们的目标,保证大部分人能达到一定的比较满意的高度是我们要做的。另外,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学生评价期考一锤定音;教育内容及方法不适,轻视教养,专业知识面狭窄;研究型人才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明确;高校的内部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机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调整、专业设置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私立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加上急功近利,不少学校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是否允许,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专业进一步失衡。等等,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些都是大学教育的严重失败,大学生唯一能换位思考的就是我们可以来大学享受几年大学生活,然后去面临就业压力,失去尊严的生活下去。当然,我个人对大学教育是非常非常极其不满意的,一些学到很多东西的人挂科了,老师还认为他不务正业,不过是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去混个点名,在后排睡觉玩手机,一些大学生在大学自己学了很多东西,但是,考核制度的问题,他们根本没有得到重视,被严重的伤害了,等等现状,最后这类大学生可能出社会不久就远远优胜其他学生,至于这种情况的发生概率,遍地都是。所以,我认为,大学问题首先要从考核制度上做起,还要改良学习风气,改良老师的风气,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今社会,就是一个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老师也不例外,他们才不管你学到没有,至少很多老师都时这样的,他们认为他上课叽里呱啦的讲完这是他们的工作,然后走人。当然,从理论上来说,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从道德上讲这是不行的。按理说,他们的义务完全尽到了,但是,他们真的应该反思,要不然就别当老师了,换行业更加现实,比如金融行业,IT行业,医学,技术工种······等等,可以选择的多的去了,更何况,工资更高。误人子弟是作为一个学者最大的罪恶之一,不要来害人,危害了大学群体,就对国家未来的发展不利,这种情况,我一直是深恶痛绝的。最后,对大学教育说几句(只讲大部分大学),那就是,大学教育一塌糊涂,惨不忍睹,大学生处在一个痛苦的轮回中,夜夜笙歌后又不希望青春就这样浪费,大学现状的重点在于,我们要的不是少部分人学好,要的是大部分人学好,不管怎么解释,现象存在就有原因,就应该得到充分重视,尤其是,逾越了边界。当然,从国情来看,我认为,中国教育问题虽然严重,但对中国的影响并不大,因为中国教育问题不论多严重,其劳动力都足够,只是严重缺乏高科技人才、高端人才、专业人才、综合型人才、细分领域人才等顶端人才,更可笑的是,很多普通高校总认为,这种人才是名校的事,这简直让人无法忍受,说不来英语,情商低,文字表达差,看着历史地理想睡觉,不懂绘画不会唱歌不会跳舞的偏科学生就成不了数学家?说出来真是让人笑掉大牙······这只是概率问题,只能说一般的普通高校出这种人才的概率较名校小,但并不是只有名校才有。客观上看,我一方面希望大学生能发挥他们的优势,另一方面,又深知现今这种金钱社会,这是天真的想法,所以,本节完全超出了文章对客观性的要求,但我无法抑制内心的洪荒,这是我想说的,我也知道,中国教育问题在我有生之年可能压根解决不了,但是,我还是想对那些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的大学生说,你们已经成了社会的牺牲品,此文只是讲现状,改变世界和改变自己不是一回事,更多的,无能为力。总之,高校问题,每年几百万的大学生自有体味,虽解决不了,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非毫无意义,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一个事情,那就是,我们会一直在痛苦中轮回,如此一来,也就不必杀死更多的脑细胞,整天思考一些为何这样那样的问题了,这,也是一种收获。对未来教育问题,我这个乐观主义者第一次持悲观主义,此段评论可能有点过,但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现状,靠别人靠不住,老师没有义务帮你,学校主管收费,学习是你自己的事,你只有克服了自己的人性弱点,才可能走上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一条光明的路。这里,我鼓励大学生首先搞定目标和方向问题,然后培养自学能力,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和计划,突破人性弱点,要相信,知识是死的,随时都可以学,创造力是活的,多培养思维、创意、战略思想,逐步找到未来要从事的事业,并为此坚持、努力,为以后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人生在世,一是天赋,二是时间,缺一不可。最后,对学分这件事我想说几句,学分不代表你学到了没有,因为,学没学到,只有自己清楚,考试不是什么都能考出来,有些人天生厌恶考试已经到了无药可救的程度,有些人在考试面前永远仰头做人,然,学没学到不是考出来的,考试是让别人知道你学到没,但由于考试的性质,这就造成了很多的差错,这也是在所难免的,正如我说,每种制度都有它独有的特性,注定了有获利者,就有牺牲品。希望此段对那些正在痛苦中轮回的大学生有所帮助和启迪,诚心祝愿你们未来的路越走越好。


CONTENT END

  • 地址: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学院路191号 联系电话:0898-88386781
  • 365体育官方唯一入口(官方网址)APP下载IOS/Android通用版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4 www.91w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 By Taoyuan
    • 365体育官方唯一入口官方抖音号

    • 365体育官方唯一入口微信公众号

    • 三亚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