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列奥纳多·达·芬奇设计了人类历史上首个自推进式车辆,
为人类筑起了无人驾驶“最初的梦想”。
今天,有一位同学在三亚学院砥砺奋进,
在体验中进步,在过程中成长,
因为热爱,所以一往无前。
他自荐走入清华大学“猛狮”无人驾驶实验室。
他就是来自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2020级本科生——施沛均。
从三亚学院到清华大学,在科研的海洋里遨游
施沛均,智能机器人创新实验室辛光红老师学生团队骨干成员之一。现于清华大学“猛狮”无人驾驶实验室,担任野外调查项目地面站技术负责人,负责规划、开发、协调、指导地面站相关工作;担任无人机丛林起降项目组科研助理;负责无人机丛林起降项目虚拟仿真开发任务;同时撰写专利并研究、复现最新科技论文成果(ICRA、IROS);研究EGO-Planner、Mapless-Planner等先进快速路径规划算法。
唤醒自我驱动力,用纯粹的坚持求知
在三亚学院,施沛均开启了对于完满教育的探索生涯。大一开始,毅然地加入了理工学院智能机器人创新实验室辛光红老师学生团队中,在实验室里开启了他忙碌的大学生活,在这期间获得了四项国家级竞赛奖项,并协助学长在山西电子技术杂志社发表论文——《农业无人精准喷雾车的应用现状分析》。
左三为辛光红老师
在师长们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协助下,施沛均作为负责人制作了基于机器视觉引导的水下巡检机器人、基于机器视觉的农业采摘机器人、ROS-SLAM小车,这些经历让他可以熟练地使用单片机以及嵌入式操作系统。项目经历涉及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运动控制、嵌入式、SLAM等领域。在完成机器人相关工作后,施沛均对自动驾驶相关的机器人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接触该领域更多相关的顶尖科技,因此想到了加入顶尖高校的顶尖团队中去汲取更多新知。但他不仅停留在敢想的方面,更大胆尝试,后来经过简历投递,面试等层层选拔,最终成功加入了清华大学“猛狮”无人驾驶实验室。
右三为施沛均、最右为杨博雄老师
自荐走进清华,拓展全新未来
走进清华的他,正在探索着更多的可能性。“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学术氛围,这里没有工牌,没有打卡机,没有人督促你。清华给予我无限的可能,每个人都在奋力前行。”施沛均说,他也依旧保持着在三亚学院培养出来的学习习惯和工作理念。
清华大学“猛狮”无人驾驶实验室作为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李骏院士的团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及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指导。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多次获得世界级、国家级无人驾驶大赛冠亚军,也是无数无人驾驶方向研究者的梦想之地。在进入实验室看到各种各样的无人驾驶汽车后,施沛均就深深被前沿工业艺术品的魅力所折服。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无人驾驶技术的完善、以及5G技术的普及,无人驾驶汽车科幻般的想象已经照进现实,现实就在眼前。
宝贵的青春时光转瞬即逝,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施沛均说,来到清华后,除了专业领域外,自己必须要提高数学和外语能力,增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未来加入更高更强的研究团队中,去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对即将进入或者已经进入三亚学院的学弟学妹们来说,没有什么比抓住此刻更重要。他说:“所有你所经历的苦难都是幸福的开始,对大部分人来说高考成绩只能暂时代表18岁之前对世界的浅薄认知程度,而18岁之后你的选择和决定才会从某种意义上来决定你未来的生活,即从入学开始。针对工科类专业学生,请你大胆加入实验室增长见识提高思维,只有在磨炼专业技术,吃过苦,踩过坑之后,你才会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对于其他专业的同学来说,请多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比赛,尝试进行学科交叉融合探索,了解更多人的思考方式,充分利用和享受你们在三亚学院的每一天。”这也是他在进入清华实验室后的进一步思考。
从构想到实现,经历蜕变的旅程
从三亚学院前往清华大学,每一步都需要坚实的付出,梦想的背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困难,施沛均也不例外。在最初加入三亚学院理工学院智能机器人创新实验室的初始,施沛均必须面对一系列科研问题。看着身边伙伴们陆续作出的成果,自己做了成百上千次试验却没有太多突破……这些问题甚至让他失眠、暴躁、怀疑人生,但他还是熬过来了。“我必须克服自己内心的不安与惶恐去思考,因为成功往往就是在无数次试错后又多了一次尝试。我的双商并不高,只能靠大量的时间堆砌去理解更多知识。不要放弃,你要相信,现在正是你开始蜕变的时候。”施沛均说。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人变成一个主动索取知识的人,他做到了。
施沛均说自己希望成为一个每天有许多可自由支配时间的人,但他明白,在这之前必须保持足够的专注与自律。他说,即使每天在实验室待10小时以上,经过一段时间回过头总结收获时,却会惊奇地发现其实也没有做成什么特别的事,技术也没有特别的提升,但这些都是结出硕果前的必经之路。想要入门一个行业,起初需要花很多时间去理解和夯实相关基础知识,坚持是克服一切难关的座右铭,漫长的积累终有蜕变的那天。正是这一切的积淀,让他能够踏入清华的大门,离青春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生命因交流而璀璨,纵有深度亦有广度
施沛均拒绝不少人对“工科生”的刻板印象——格子衫、话不多、低情商,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抛开沉浸在学术世界的生活,他始终相信拘泥在舒适圈里是完全不够的,要想做好一件事,那就要先做好其他千千万万件事。有着广泛兴趣的施沛均,十分热爱运动,曾携手三亚学院马拉松协会成功完成了2020年海南儋州马拉松赛(半程),此外还考取了游泳救生员职业资格证书、积极参与各大公益活动,志愿时长高达60小时。
“对我来说,运动是一种放松,帮我转换思维方式。当你将正在做的事情作为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地去做好它,某种程度上可以演化成竞技。参与的过程中,不仅享受挥洒汗水带来的畅快感,也让我收获了很多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之后再遇到问题时,首先就会从自身找问题,找突破口,从而再为更高更快更强去努力,这就是运动带给我的思考与力量。”施沛均说,闲暇时间自己也会通过玩游戏来释放压力,电子竞技需要合作,需要临场的反应能力,更需要你换位思考,而你所需要的就是全情投入,但不沉溺不放纵自我。
有时候,创新并不是闷头在实验室钻研就可以实现,需要跳出思维定式,站在更高维度的层面,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交叉与碰撞下,反而可以收获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发现跨学科的精彩。
感谢相遇,与三亚学院共成长
回望来路,满怀感慨的施沛均说:“三亚学院始终秉持着让我们更好地走向社会的理念,在理工学院的学习不仅为我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还为我的梦想起飞铺好了跑道,助我飞翔。曾经的我有过对自我能力的怀疑,有过对未知世界的迷茫,但我庆幸能在最美好的青春里与三亚学院相遇,在大家的帮助下,勇敢成长。”
经师易遇,人师难忘。他说自己的运气非常好,来到了办学性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都非常契合自身的学院,遇到了很多和善且负责任的老师。在三亚学院,辛光红老师不厌其烦的教导下,他收获了多角度的思考方式和严谨的科研逻辑;在林甄教授的指导下,他深刻理解了工程问题与学术问题的碰撞与促进;在牟晅书记、滕文庆书记和杨军玲导员的关心下,他能够安心学术,努力生活。还有信智学院杨博雄院长的鼎力支持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赵宝晨老师不厌其烦地指点迷津,都助他遇见更好的自己。
友谊的种子悄悄发芽,慢慢长大的滋味共同品尝。他念念不忘地提起身边的那些朋友们——已经毕业的测控18级的李睿伟学长,在初学时,帮助他拓宽知识面;与测控18级的钟财义学长、电信18级梁盛开学长,一起讨论,一起熬夜,一起拿奖,一起写代码,曾经连续通宵一周只为解决一个问题,曾经争的面红耳赤只为解开一个难题。一起拿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奖项,相互勉励不骄不躁;和实验室里通信20级:冯翊恒、孟宪祎;电信20级:任旭洋、车文帅;测控20级:娄畅;电信19级:黄海珂、李康;测控19级:刘永旗;智科20级:钟诚林,一起思考解决问题,一起参加比赛,他们曾不惜牺牲睡眠时间连夜从三亚赶往海口只为实验中一个小失误。这些在三亚学院的点点滴滴,编织成今天的记忆。
左六为施沛均
施沛均的故事仍在继续。他说,在清华舞台上的每一天,所接触到的一切都鞭策着他更加自律,坚持着心中的所爱。勤耕雨读,日耕三千。于静谧中任思维翩跹,无人驾驶的梦想,一直在路上。
三亚学院机器人实验室简介
作为三亚学院理工学院创新实践、人才培养、学科课程交叉融合的教研平台,实验室实施开放式管理项目驱动,围绕学科竞赛开展各类实践创新活动,近年来获得多项优异的成绩。
清华大学“猛狮”无人驾驶实验室简介
属于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李骏院士团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及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指导。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多次获得世界级、国家级无人驾驶大赛冠亚军,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等顶尖人才百余人,在国际人工智能领域处于顶尖水平。
CONTENT END